夏玉芳副院长专题报道:情系山区,以林报国

发布者:林学院通讯员发布时间:2010-07-08浏览次数:164

“我从事的是林学、森林培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是人类对自然探索中的一个很小的领域,我也只是一个很平凡的林业科技工作者。”眼前这位女士一脸谦和,话语亲切,言谈举止间透出知性、温琬的美丽。她就是贵州大学林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民革贵州省委会十届省委常委,省政协委员夏玉芳教授。
与马尾松的不解之缘
       马尾松是遍布于云贵高原及华中、华南各地的常绿乔木,是我国长江流域各省重要的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也是江南及华南自然风景区和普遍绿化及造林的重要树种。如何选育良种,让马尾松长得又好又快,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是包括夏玉芳在内的许多林业专家学者多年的夙愿。
        夏玉芳对自己的研究对象——马尾松,有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情愫。她从1993年开始参与马尾松研究,16年来,她几乎跑遍了贵州所有的林区。一条运动裤,一双旅游鞋就是她的标志性“行头”。“我的专业决定了我必须在山上、在田间地头的‘第一线’,除了教学以外,就是上山下乡,深入林区”,谈到马尾松,夏玉芳开始滔滔不绝:“马尾松是我国特产的乡土树种,广泛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17个省(市)区,面积居全国针叶林首位。马尾松属多用途树种,经济价值很高,占我国主要工业用材40%以上,年生产松香30万吨,占世界产量的30%。马尾松极耐水湿,有“水浸万年松”之说,特别适用于水下工程。”
      2009年10月,由夏玉芳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研究的 “马尾松良种选育及高产高效配套培育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自1993年启动至今历时16年,是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由贵州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等6家单位共同承担。项目围绕我国森林资源发展中急需解决的良种选育、不同培育目标的培育技术体系和优化栽培模式等现实问题,经多年研究,选出一批优良家系、无性系和二代育种亲本,使林木平均生长量和种子产量分别提高20%和40%以上。目前全国马尾松速生丰产林造林所用良种80%以上来自该项目组成果,培育技术体系及优化栽培模式在各大林业工程及现有林经营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该项目将应用基础和实用技术研究相结合,建立了马尾松人工林速生丰产适用技术体系,制订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马尾松速生丰产林》,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谈到获奖,夏玉芳说:“这个课题由我国南方十多个省(区)林学科研和教学机构的前辈和同仁协同攻关,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我主要负责木材性质及培育技术与木材性质关系的研究,只是其中的一员。我的老师周正贤、项目主持人丁贵杰和其他主要完成人杨章旗、周志春、季孔庶、周运超、谌红辉、王鹏程、谢双喜、洪永辉都是不能忘记的名字,16年来他们付出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获奖只是对我工作的馈赠”
        夏玉芳的人生之路,一脚踏在了“林”字上:1982年,夏玉芳毕业于贵州农学院林学系,留校任教后长期从事林学、森林培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森林利用学、木材学、林产品加工、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她的工作始终没离开这个“林”字。夏玉芳参加编写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木材学》、《马尾松纸浆用材林培育与利用》等教材。作为教学副院长,成功组织申报了林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水保和园林校级品牌专业和示范性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并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建立了学院SRT(大学生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机制,带领学生紧密围绕专业兴趣和科研能力开展创新研究。
“我很庆幸能在一个科研成果丰硕的研究团队中工作,”夏玉芳谈到自己所在的贵州大学林学院时骄傲自豪溢于言表。自1958年建系至今,经几代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林学系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在我国林业界具有一定地位。留校任教28年来,夏玉芳参加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主持了贵州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及贵州大学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先后在《林业科学》、《中南林学院学报》、《浙江林业科技》、《山地农业生物学报》、《贵州林业科技》、《竹子研究汇刊》、《浙江林学院学报》和《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等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期刊发表20多篇论文。2002年夏玉芳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7年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9年度获中国林学会颁发的“劲松奖”。2010年3月,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之际,夏玉芳荣获民革中央授予的“民革全国优秀女党员”荣誉称号。
        在成绩面前,夏玉芳谦逊、淡定地说:“我投身林业、进行教学与研究的初衷和方向都不是奔着获奖去的,我把获奖看成是国家对我工作的馈赠,也是激励我继续努力付出的新起点。”
       为纳雍农民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不管是在贵州大学林学院副院长的岗位上,还是担任民革贵州省委会常委、省政协委员,夏玉芳一直觉得时间不够用,忙碌成了每一天的主题。
        自2005年开始,夏玉芳利用自己所学之长,多次到贵州的贫困山区对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栽培进行调研和技术指导。同时,她还牵线搭桥,积极联系果树、蔬菜、农学、动物科学等各方面的农业专家,倾力配合民革中央及民革贵州省委会在贵州毕节试验区开展的智力支边扶贫工作。2008年,夏玉芳担任民革中央主持的国家星火计划课题《纳雍县阳长镇核桃寨村猪沼果蔬农业产业链科技示范项目》技术负责人。她认真制订技术方案,经常利用双休日到纳雍县核桃寨村现场指导果树栽培和技术培训。杨家仁、周奇义、李佳舒 ……都是夏玉芳能脱口叫得出名字的纳雍核桃寨村的村民,夏玉芳爽朗地说:“我早就与核桃寨的村民称兄道弟啦。”在民革省委会社会服务处吴小卿的眼里,夏玉芳是个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的人,“每次栽果树前,夏老师都要深入核桃寨村经果林示范基地,亲自清点村民挖坑数量,检查挖坑质量,测量坑深、坑宽、株距、行距,并就经果林挖坑、栽种技术等向村民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因为工作卓有成效,夏玉芳得到纳雍县、阳长镇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的信任,于2009年2月被纳雍县人民政府聘请为经济发展顾问。
目前,国家星火计划课题进展顺利,从2009年初720株果树栽培发展到2010年3500株,参与的农户10多家发展到30多家。“项目实施,不仅让农民学到技术,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农民群众依靠科学种树实现勤劳致富的信心,我认为农民的信心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夏玉芳坚定地说。
         最近,夏玉芳作为技术顾问被选派参加中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专题调研。她还发挥自己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专业特长,深入纳雍县阳长镇马店村名叫小鬼箐的地方规划种植香椿树、构树,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虽然很累,但能以自己专长为纳雍农民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夏玉芳还是觉得很充实、开心,她说:“培训指导农民种树,与纳雍农民建立了淳朴深厚的感情,我收获的也很多。”
        让生态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作为省政协委员,夏玉芳发挥林业和林产加工的专业特长,认真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责,就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积极建言献策。民革贵州省委会在2009年全国政协会议提出的 “关于贵州天保工程区森林管护补助与重点公益林补偿政策并轨执行的建议”和“关于对贵州省公益林中、幼林抚育间伐增加补助经费的建议”,就是夏玉芳结合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撰写的两份提案。
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相继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近十年来,贵州平均每年以完成近500万亩营造林任务的速度向前推进,是历史上林业生态建设规模最大、成效卓著的时期。2009年贵州的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9.93%,比改革开放之初提高了27.3个百分点,这样的增幅在全国名列第一。近几年来,贵州省森林覆盖率每年都以一个百分点的数量递增,这个速度也是全国第一。如今贵州凭借秀美的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森林之城”享誉全国。黔中大地上数不清的山头和荒地在众多“林业人”的努力下日渐葱绿起来。这样的成绩,让与林业打了近30年交道的夏玉芳颇为欣慰。“不过,贵州分布面积较广的岩溶地貌使得生态环境总体上还是比较脆弱,局部地区水土流失还很严重、石质荒漠化问题也很突出,还有近5000万亩石漠化山地和1000万亩25度以上的耕地需要治理,”夏玉芳带着焦虑和忧患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如何紧紧围绕资源增长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将森林培育与农民经营意愿结合起来,还任重而道远。”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应用科技让喜欢种树的农民富起来,让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夏玉芳心里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承载着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无限关注,也寄托着她对未来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的美好期许。
                                                                                                                                      (转载于民革贵州省委会宣传处.卢淼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