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贵杰教授专题报道(二)

发布者:林学院通讯员发布时间:2011-10-18浏览次数:214

     丁贵杰,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生,内蒙古突泉县人。现任贵州大学造林生态研究所所长,贵州省省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优秀科技人才,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评审专家,国家林业局南方林木繁育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和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科带头人,森林培育硕士、博士点领衔导师。是贵州省“九届”、“十届”政协委员。
  严师益友  桃李天下
  丁贵杰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主讲了《高级森林培育学》、《林业研究进展》、《森林立地学》、《数学模型在林业上应用》、《人工林专题》、《测树学》、《农林复合经营》等课程,在教学中注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学科发展动态。作为副主编,编写了国家农林规划教材《森林培育学(南方本)》和全国统编教材《苗木培育学》。他不仅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年年坚持带本科毕业生论文。从学生选题、试验设计到实施方案制定以及具体实施,他都新自过问和指导,并耐心向同学们传授科学研究方法、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科技论文撰写方法和特点等知识,使学生收获很大。他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学生的每篇开题报告和研究论文,他都要反复修改多次,并耐心向学生解释其修改意见和想法,使学生从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他积极倡导学术开放,要求学生拓宽思维,不囿于条条框框,不拘一格。在教学方法上,倡导讨论式和交流式教学。目前已培养毕业统招硕士研究生16名,有8名考取了博士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区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工作,并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为了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独立申请课题能力,自学校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以来,他要求所带的每一位研究生都要独立撰写申请报告,并亲自帮助选题,共同商讨研究内容、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及实施方案等,由于他的认真负责,在创新基金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每年他所带的研究生都能获得此项资助。学生一致反映,通过申请创新基金,收获很大,非常感谢导师认真负责的指导。   
  他不仅注重学生业务能力的提高和锻炼,而且也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每当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他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1999年,来自江西农村的研究生施积炎同学因父亲患病住院无法筹到昂贵的住院费,同时面临失去家庭经济资助的困境,身为长子的他,当时决定退学到广东去打工。丁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极力劝阻,并伸出援助之手,替这名学生的父亲交了2300元住院费,以解燃眉之急,以后又帮助他解决了读研的生活问题。丁老师的无私帮助,使这个迫于困境而要退学的才子顺利攻读完硕士学位,并在毕业当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现已成为浙江大学后备青年精英之一,并成为博士生副导师。一直到今天,施积炎始终都铭记着丁贵杰老师的关爱,并把它作为鞭策自己的动力。他一直认为,在关键时刻是丁老师拯救了他的命运和人生。
  育林世界  成就斐然   
  从事科学研究是丁贵杰的一种生活方式。20多年来,他围绕国家和贵州省林业资源发展和生态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马尾松和贵州的喀斯特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不懈努力,收到了丰厚回报。在主持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他对森林培育的理论、技术体系、经营模型系统、合理轮伐期、优化栽培模式、马尾松耐旱及耐低磷机理、连栽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变化、营养循环及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如:在国内率先分地理种源和产区建立了马尾松立地质量预测模型;首创了“用数值分类和图象叠加进行森林立地分区”方法;建立了国内较完整、系统、实用的马尾松生长收获模型系统和经营模型系统;率先提出了马尾松建筑材林和纸浆材林的合理采伐年龄及优化栽培模式;提出了促进马尾松早期速生综合组装配套技术;提出了马尾松抗旱优良家系和优良种源选择的水分参数及评价指标,初步搞清了马尾松耐旱的特殊机理和耐低磷的生理机理;提出了马尾松营养诊断指标;基本搞清了马尾松宜林地的土壤养分特性和马尾松生长发育过程中养分吸收及养分归还特点;明确了马尾松自毒现象不明显;提出了在中等立地条件下,只要合理经营,连栽马尾松不会导致林分生产力下降和地力衰退,但pH值有所下降等新结论,为连栽马尾松提供了理论基础。多项研究成果被列为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及贵州省重点推广项目,成果在南方11个省(市、区)150多个县市直接推广造林面积达39.05万公顷,林木生产力平均提高15%~20%以上,一个轮伐期内可新增产值37.36亿元,新增纯收入25.57亿元。在提高马尾松造林质量和效益,推进良种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   
  截止目前,丁贵杰主持完成的成果3项达国际先进水平、2项居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省政府记一等功1次)、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在国家级权威学报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2部。

                                                                                                                                                               (转载于贵州大学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