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商报对我院丁贵杰院长的专访报道:《和马尾松谈一场一生的恋爱》(二)

发布者:林学院通讯员发布时间:2014-02-27浏览次数:218

和马尾松谈一场一生的恋爱
丁贵杰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究成果在全国11个省(市、区)推广应用
记者 郑佳佳
丁贵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刚刚过去的2013年,由贵州大学林学院院长、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丁贵杰教授主持完成的“马尾松大径材及高产脂林定向选育及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攻关课题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是表彰丁贵杰率团队针对马尾松大径材和高产脂林定向选育、高效栽培及马尾松能否连栽等亟待解决问题,经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攻关研究,攻克了一系列制约马尾松人工林发展的科学和技术难题,其成果在贵州、广西、湖南、福建、重庆等省(市、自治区)马尾松主产区160多个县市推广20.1万公顷,据监测,生产力比同等条件林分提高20%以上,1个轮伐期新增产值46亿元,节约劳力和生产资料投入折价5622万元。

    这样的荣誉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但在丁贵杰所获的20多项荣誉中,还有更耀眼的——— 3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全国马尾松研究的领军人。丁贵杰所获的荣誉多来自其在马尾松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

    ■ 人间处处有芳草,独独恋上马尾松

    出生在北方的丁贵杰真正认识和接触马尾松是在他28年前到原贵州农学院读研时。1986年,丁贵杰考取了原贵州农学院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林学家周正贤教授。周正贤当时正主持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 马尾松速生丰产适用技术研究,这使丁贵杰认识到,尽管马尾松其貌不扬,木材单价也不是很高,但他以速生、丰产、适生能力强、分布广、全树综合利用程度高、用途广泛等优良特性,是我国南方最主要针叶用材树种。为此,他决定选择马尾松作为自己的终身研究对象。

    目前,马尾松是松属树种中分布最广、面积和蓄积最大的树种,其用材林面积已占全国用材林面积的16.6%,人工林占全国人工林面积的16.88%。贵州马尾松乔林面积达2200万多亩,蓄积10922万立方米,分别占全省26.95%和36.10%。

    在恩师周正贤的鼓励和熏陶下,丁贵杰爱上了树皮干裂的马尾松,下定决心要选育出优良马尾松种子,攻克人工栽培马尾松技术难关,提高人工林的生产力和经营水平,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木材资源。

    从学生时代起,他就随恩师深入偏远山区收集优良马尾松种子,悉心观察掌握马尾松的生长习性,深入到优良的林分内调查研究其生长和林分结构特性及适生环境。最初作为北方人的他,走贵州的山路很不习惯,非常吃力,摔跟头和脚打泡是常事,但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如今54岁的丁贵杰已完全适应贵州山路,并能稳步在陡峭的山林中开展工作。在贵州林区开展野外调查研究工作十分艰苦,吃、住、行都无法保证,忍受饥饿和疲劳是常事,尽管如此,他一干就是28年,无怨无悔。

    ■ 凭着对科学的执着 攻克诸多难题

    就是凭着这股对科学的执着劲,勤奋踏实,耐得住寂寞,丁贵杰很快掌握了马尾松的特点,得到业界和师长的信任。1993年,周正贤把国家“八五”攻关课题———《马尾松建筑材林优化栽培模式》项目主持人的接力棒交给了33岁的丁贵杰。但在上世纪80年至90年代,马尾松的生产力很低,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不足40立方米,造林成活率很低,经营管理水平也很粗放,在选择育种、栽培和生产经营方面临着诸多科学和技术难题亟待他们去解决。

    这份沉重的担子并未压垮这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他走遍了全国的马尾松产地,与全国马尾松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研究,攻克了林木选择育种、丰产栽培、经营及利用技术中的一道道技术难题,使贵州和全国的马尾松良种水平和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2002年,全国每公顷马尾松用材林的平均生产力只有39.5立方米,贵州马尾松用材林的平均生产力为51.84立方米。但到2008年,全国马尾松用材林的平均生产力为增至54立方米,贵州则增至78.0立方米,其中人工林已达91立方米。经测算,用丁贵杰及其团队选育的良种营造的人工马尾松速生丰产林,到20年时,每公顷生产力可达到180至210立方米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0多年来,丁贵杰先后主持完成《马尾松纸浆与建筑材林优化栽培模式研究》、《马尾松纸浆用材树种良种选育及培育技术研究》等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在森林培育的理论、技术体系、经营模型系统、合理轮伐期、优化栽培模式及马尾松耐旱机理、养分机理、种间关系、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良种选育及应用等方面取得创新和突破,主持完成的成果分别达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

    ■ 他一再说 所有成果归功于团队

    在立地分类与评介方面,他首创“用数值分类和图像叠加进行森林立地分区”方法,把传统的定性分区拓展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区,增加了分区的科学性、直观性和信息量;构建了马尾松、杉木的代换评价系统和评价方法。

    在培育技术体系构建方面,系统研究了马尾松整地方式(规格)、造林密度、自然稀疏、抚育间伐等与林分生长、结构及经济收益的关系,揭示了相应的变化规律及特点。科学提出了最佳整地方式和规格及合理造林密度及成林后的密度调控技术。提出促进马尾松早期速生综合组装配套技术。以定向和高效为前提,形成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马尾松建筑材和纸浆材林优化培育技术体系。

    在生长收获和经营模型系统方面,首次建立以立地质量评价为起点,可落实到山头地块,拟合性能好,相容性强的马尾松人工林生长收获和经营模型系统,克服了以往模型无法直接落实到小班的缺陷,并在疏伐、自然稀疏、优化密度控制及标准树高曲线等模型上有所创新和发展;解决了培育过程中生长预测、定量化管理、采伐年龄及优化栽培模式确定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成果的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明显优于同类研究。对马尾松而言,许多研究在国内外均属首次。

    在优化栽培模式和采伐利用方面,分南、中、北带和立地提出43种建筑材林优化栽培模式、23种纸浆材林优化栽培模式;确定了建筑材和纸浆材各指数级合理采伐年龄,使采伐年龄明显缩短,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在丰产栽培机理方面,提出马尾松抗旱优良家系和优良种源选择水分参数及评价指标,搞清了马尾松耐旱特殊机理,首次提出马尾松是通过高水势延迟脱水来适应和忍受干旱,选出2个抗旱能力较强家系,2个耐低磷种源;为连栽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良种选育及应用方面,主持完成的课题,在全国建成马尾松最大种质基因库,收集优质种质资源3000多份。先后选出优良家系160多个、优良无性系50多个、抗旱能力较强家系2个、耐低磷种源4个,建成全国马尾松良种基地7个,提供的马尾松良种占全国良种的80%以上。

    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被列为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及贵州省重点推广项目,成果在南方11个省(市、区)150多个县市,推广造林面积达40多万公顷。

    丁贵杰一直强调他的成果是团队科研的结晶。他所说的团队除了全国马尾松研究者外,还有他自己组建、培养的团队,先后培养了30多名博士、硕士。他对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强调,科研工作者一定要为推动人类进步、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