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线讯(本网记者 赵曌)2000年以来,贵州省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不超过10项,而光他的手上就有3项;20多年来,从“八五”到“十一五”,他连续主持完成了4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支撑)课题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等科研项目;如今,他和他的全国研究团队所选育的优良马尾松品种已在中国南方11个省(市、区)累计推广40多万公顷,一个轮伐期内,可新增产值40多亿元……在贵州的科技领域和林业系统,提起贵州大学林学院院长、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丁贵杰,可谓是大名鼎鼎。
2014年1月26日,已经是农历癸巳年的岁尾,贵州大学空旷的校园里已经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人影,天上飘着小雨,更使得校园多了几分冷清。看到记者的到来,丁贵杰教授老远就迎了上来,满脸热情和蔼的笑容。还有5天就是新春佳节了,学生、同事们都已经放假回家过年了,整栋办公楼里就剩下丁贵杰还在“值守”,而这,已经是来自内蒙古的他扎根贵州的第30个年头。
丁贵杰教授向记者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
扎根贵州热土缘结马尾松
1983年,23岁的丁贵杰从吉林林学院林学系毕业后进入林业部白城林校任教,“在当时是一份优厚而体面的工作。”他说。然而,丁贵杰的事业轨迹却因为随后的一个电话发生了彻底的改变。“28年前,当全国考研成绩发布时,原贵州农学院的周老师打电话告诉我,非常希望我能来贵州读研究生,贵州条件很艰苦,但有事业做,问我来不来。”丁贵杰口中的“周老师”,正是已故的我国著名森林培育学家、马尾松专家,时任贵州农学院林学系系主任的周政贤教授。
“我来!”简单的两个字,丁贵杰放弃了在北京求学的机会,毅然决然来到原贵州农学院林学系,师从周政贤教授从事马尾松的研究,从此一扎便是近三十年。
丁贵杰回忆,80年代来到贵州之初,来自北方的他对气候、生活习惯等都极不适应。1987年的暑假,丁贵杰在锦屏做调研,吃的都是酸菜下米饭,由于吃不惯酸菜,他“几乎吃了一个星期的白米饭。”。1988年,他带着4名本科生到三穗款场乡搞造林规划设计,由于不习惯走山路,每天在泥泞的山路上不知道摔了多少跤,“每天脚上都要打泡。”尽管如此,他硬是坚持20多天,完成了一个乡40000多亩的造林规划设计任务。
在野外的实地调研当中,每天都要上山取样,“中午一般都是不下山的,饿了就随便在当地找点吃的,包括墅地里的红薯。”他说,马尾松在贵州生长的地方,一般都在25~35°以上的山坡上,每天要背着很多设备和测定工具上山,上去的时候还相对容易,但取样后,背着沉重样品沿着陡峭的山路下山就困难很多。“在山上行走,摔跟头和脚打泡是常事。”他说。
丁贵杰告诉记者:“林业工作很艰辛,贵州又相对落后,可能很多人来的时候都会感到自卑或者失落,但是只要肯坚持脚踏实地的去做,照样可以在这里熠熠生辉!”
20年坚忍磨砺贵州专家成全国领军人
丁贵杰向记者介绍所获得的荣誉,背后墙上挂的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时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在丁贵杰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精心装裱的照片,是他在200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时的合照。在办公室的书柜中,除了林业科学方面的书籍,记者还发现了一摞厚厚的获奖证书,这些,正是丁贵杰20多年来熠熠生辉的成就。翻看着这些代表荣誉和积淀的证书,丁贵杰同记者聊起了自己的“科研生涯”。
1989年,贵州农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3年,与导师共同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1994年,以主要研究人员身份参与的“七五”研究成果《马尾松速生丰产适应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叁等奖;1996年,开始独立主持国家科研项目;1997年,破格晋升教授;2009年,研究成果《马尾松良种选育及高产高效配套培育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林学会森林培育委员会常务理事、贵州省核心专家……像这样的专家头衔和社会兼职,丁贵杰的肩上就有10多个。多年来,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10多项,制定发布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3个,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3部,头上还顶着“全国先进工作者”等七八项荣誉光环。在科研的高峰之上,丁贵杰不断向上攀升,终于成了全国马尾松研究的领军人物。
围绕马尾松的研究,从“八五”至“十一五”,他连续主持完成了国家4项重点科技攻关(支撑)课题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国家“948”及教育部、国家林业局、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等课题研究。其中,他主持完成的3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2项达国内领先水平,在马尾松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丁贵杰正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贵州省重大专项等科研课题研究。
“我们的马尾松研究团队,支撑了70%以上的国家马尾松良种基地,所选育和生产的马尾松良种,目前已经占据全国马尾松良种份额的80%以上。”丁贵杰介绍,多年来,他的团队先后选育出马尾松优良家系、优良无性系160多个、抗旱家系2个、耐低磷种源4个,审定良种(品种、无性系、家系)80多个,研究成果在南方11个省(市、区)150多个县市,推广面积达40多万公顷,林木生产力平均提高15%~20%以上,一个轮伐期内可新增产值37.36亿元,新增纯收入25.57亿元。
领军人背后的“丁家军”团队协作是成功秘诀
丁贵杰教授在培育室里察看种苗生长情况
贵州科研条件相对较差,但在马尾松的研究上,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丁贵杰说,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团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是团队的研究成果让大家认可。”采访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的全国研究团队。
在多年的科研攻关当中,以自己为核心,丁贵杰在全国范围内凝聚了一支研究基础好、层次高、研究能力雄厚的马尾松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丁贵杰称,自己的团队中不乏国内科技界的“大腕”、“明星”,然而却一直是一个非常和谐的团队,“这种和谐的氛围自团队成立之初,就已经浑然天成。”他说。
能够稳定一个团队的“军心”,丁贵杰自有其人格魅力:不看重名、不看重利,只要有机会就要团队一起进步。在很多国际国内的各种学术交流会时,丁贵杰的团队总是一起齐刷刷地出现。
如今,“丁家军”已汇集了全国南方6个省(市、区),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生产单位的50多名研究人员,仅贵州就有20多人,他们当中每人手中都有自己的项目,课题经费达2000多万。难能可贵的是,和别的科研团队有些不同,他们中的课题研究,不仅有很多是依托全国的项目,而且在依托中更是处于牵头的地位,就马尾松方面的课题研究,已是我国南方六省的“牵头人”。
“科学无止境,一个学科能否持续辉煌,关键要看是否后继有人。”注重团队的丁贵杰,不仅“树木”,更看重“树人”,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多人,在全国范围带出了一支层次高、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的马尾松高水平创新团队。
作为一名林业科研、教学工作者,丁贵杰的目标很大,“希望贵州的林业资源从数量到质量都得到改变,产业飞跃发展,真正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永远地保持下去。”目标的背后,他正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