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勤同志简历

发布者:林学院通讯员发布时间:2023-11-30浏览次数:4078

  


   

     杨业勤现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省管专家、国务院津贴获得者。1965年至1969年,杨业勤就读于贵州大学(原贵州农学院)林学系林学专业。1970年,他被分配到铜仁地区江口县林业局工作,年青的他被梵净山的神奇与美丽所吸引,从此与梵净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8年,江口县林业局承担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筹建工作。也是在这一年,杨业勤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武汉一所大学的研究生。时任局长的王立科知道情况后,找到正憧憬着到大城市求学深造的杨业勤,希望他能留下来,参与保护区的筹建。组织上如此信任,他还能说什么呢?杨业勤毅然放弃了读研的机会,怀着创业的激情,打算在梵净山大干一番。1979年,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杨业勤和妻子孙敦渊一起调到保护区工作,这一干就是27个年头。
        1984年,杨业勤全面负责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他提出了“以科研为指导,以管护为工作基础,协调各方面做保障”的工作思路,带领同事们对保护区的资源本底进行调查,历时7年,完成了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土壤、地质、森林、植物等近30个项目的调查,获林业部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被收入我国林学界知名学者、贵州大学林学院周政贤教授主编的巨著《梵净山研究》。
        提到梵净山,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黔金丝猴,谈到被誉为“黔金丝猴研究之父”的杨业勤。
        黔金丝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三大金丝猴中数量最少。梵净山,是其唯一栖息地,曾经有不少专家在这里进行过种群调查,却始终没有得出一个较为准确的数据。1987年,根据国家林业部的指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了“黔金丝猴野外生存状态研究”课题组,杨业勤任组长兼考察队长。他率领20多名科研人员,分五个小组对黔金丝猴进行全面考查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反复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杨业群和同事们首次得出了这一珍稀动物的野外种群数量在750只左右,比国宝大熊猫还稀少。此外,还首次查清了黔金丝猴的活动和分布规律。这些研究成果为制定黔金丝猴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杨业勤主持的“黔金丝猴野外生存状态研究”课题获得了林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黔金丝猴在梵净山处于一种“孤岛生存状态”,倘若发生火灾或黔金丝猴染上瘟疫等,整个物种便有可能灭绝。1990年,杨业勤主持“黔金丝猴人工饲养繁殖”项目,和同事们琢磨攻克人工饲养繁殖黔金丝猴这个难题,他带领课题组对猴群的四季生态及食谱、繁殖情况等进行深入观察。寒来暑往,三年时间里,足迹踏遍了梵净山的每一个角落,杨业勤带领的考察队取得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梵净山良好的气候环境,丰富的食物使其成为黔金丝猴惟一的理想家园;黔金丝猴是以小群聚居为主的植物叶食性动物;黔金丝猴一般秋季交配,春天产仔,幼仔重500克左右,成年后可达20多公斤,它们的寿命为30—40岁,性成熟期在五岁以后……这些资料,为人工饲养繁殖黔金丝猴提供了依据。1993年,黔金丝猴饲养繁殖基地—盘溪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在梵净山下建成,杨业勤和同事们对7只黔金丝猴种猴进行人工饲养,4只雌猴平均产幼猴3-4只,2002年、2003年,其中2只人工饲养繁殖的幼猴又分别产子,成功实现了黔金丝猴二代人工饲养繁殖,这标志着黔金丝猴人工饲养繁殖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黔金丝猴人工饲养繁殖”项目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岁月流逝,杨业勤已过知命之年,可对梵净山仍一往情深,他说梵净山是他成功的源泉,他的事业扎根于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